您当前位置:中国?五通桥 >> 走进五通桥 >> 印象五通桥 >> 浏览文章

初探牟罗寨

日期:2017/3/28 17:50:53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录入: 辉山镇  字体:  繁体中文 特大    颜色: 绿

久闻辉山镇有座风景独特的古山寨——牟罗寨,其地势险峻,林木幽深。山寨巍然如城郭,寨内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,亦如陶渊明笔下的“世外桃源”,心向往之。

2003年初秋的早晨,我与文化局同事一行五人,借着文物考察之机,驱车前往牟罗寨。

牟罗寨就坐落在辉山镇灯塔村,独立于辉山集镇的百步开外。从集镇处仰望,山寨就在山巅之上云雾之间,山高四十丈。山上林木参天,寨临悬崖,绝壁凌空,云雾缭绕。由于山寨一直不通公路,我们只能从近处的山径拾阶而上。一路山道陡峭弯曲,气喘吁吁之后,迎面是一排用条石构筑起的山寨门墙。寨门上陈迹斑斑,长满苔藓野草;寨墙向两侧延伸,墙上爬满藤蔓,盛开着黄色小花。寨门外岩石突兀,状如猛虎卧地,寨门只能容一人擦岩而入,大有一夫当关,万夫莫入之险要。慧姐告诉我,此为小寨门,大寨门在另一条上山的山径上,其险峻更胜一筹。据五通桥区文物普查载,牟罗寨现存的两道寨门和三道寨墙都为明代所建。小寨门为清条石捲拱,外小内大,拱高约3米,内面部分拱高4.5米,宽1.8米。寨门与寨墙等高相连,高6米,寨墙厚度5米,整个寨墙长有79米。由此可见,古人在修建山寨时,对山寨山门、围墙选址设计要求极高,建筑牢固,工程浩大,费尽一番苦心。整座牟罗寨在古时仅有大小寨门可以入山,至今山寨也不通公路,村民搬运货物全靠肩挑背扛,整个山寨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小世界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入小寨门进入山寨,山势平缓,水田沃土,瓜果蔬菜,一派田园风光。在这山高水长的山寨上,农舍炊烟缭绕,庄稼地头男耕女织,农忙正酣。身旁的农夫正驾着水牛在耙地翻土,前方的层层水田稻花飘香,硕果满架,整座山寨一派秋收喜庆的景致。继续前行,顿觉眼前“豁然开朗。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,美池,竹桑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著,悉如外人……”这,不正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么?我们一片欢愉,继续“武陵柴桑”的探寻。

牟罗寨林木森森,山环水绕,神秘而又古老的传说早有听闻。据传,牟罗寨最早名曰孔明寨,三国时,诸葛亮征伐南蛮路过此地,发现山寨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就把军队安营扎寨于此山上。后来当地人就叫山寨为孔明寨。

山寨上现今有三四十户人家。绕过一片田野,去寻找牟罗寨曾经的“牟罗书院”。经打听,过去香火旺盛的牟罗寨大庙已不复存在,现今我们只能从废弃的旧址上看到庙宇的残垣断壁。遗址旁边的村民告诉我,这里就是过去的牟罗书院,牟罗成仙后,村民集资把原址建成恢宏的牟罗寨大庙,以祭奠怀念山寨牟罗二仙。庙内设有牟罗殿、大佛殿、观音殿、碧山殿等,香火很旺。庙里原还有一口大枯井,五尺见方,抗战时期的1939年,日本飞机轰炸乐山,当地村民还跑到枯井里躲过警报。传说枯井下有一大青石板,石板下面可直通到桥沟镇虎口湾,还说牟罗二仙就是从这里升仙的。据说在盛夏的皓月当空之夜,还能听见青石板下虎口湾传来的潺潺流水声。可惜文革时期寺庙被撤毁,枯井被填埋,至今无处可寻。文革结束以后,当地村民又在原牟罗书院对面的山头兴建了一个寺庙烧香祭奠。每逢斋日,善男信女就去那里烧香拜佛,香火很旺。在原牟罗书院后面的山崖上,至今还保留有一个山洞,名“藏经所”,洞高六尺,洞内二米见方,曾经就是牟罗二仙藏书之地,“藏经所”三字现今仍清晰可辩。

沿着阡陌小路,穿行于田垄林间,来到山寨的最高处插旗山,这里便是当年赵子龙安营扎寨处,此地可以俯瞰辉山镇喧嚣的街市。如今,经过重建的牟罗寨寺庙,“大雄宝殿”几个镏金大字赫然入目。庙里的主持和尚彭商俊老人,现今年满70岁。他告诉我,牟罗寨宋代以前就叫孔明寨,宋朝时有牟、罗二姓朝廷官员,痛恨权势,不满官场腐败,看破红尘,笃定辞官隐居之愿。后看中孔明寨险峻秀美之风水宝地,来此山寨,筑寨门寨墙,建牟罗书院。从此隐居读书,淡泊明志,救济百姓苍生。牟罗成仙后,当地村民为纪念他们,又把孔明寨改为牟罗寨,(亦称牟罗斋)并在山寨另建一处四圣宫祭奠刘备、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蜀国君臣。至今四圣宫里还供奉着刘关张赵“四圣”的神像。来到四圣宫,证实了彭主持的说法,唯一不解的是,既然曾经叫孔明寨,怎么没有见到专设的祭祀孔明的庙宇呢?究其四圣宫,无论庙宇的规模与香火的兴旺,均远不及插旗山大庙的雄健与恢宏。虽然,牟罗书院现今已不复存在,可沿用至今的牟罗寨之名,却成为祭奠牟罗二仙最好的明证。

在插旗山凭吊怀古,宁静思远。山寨没有城市的嘈杂喧嚣,没有汽笛的嘶叫与油污尾气,更没现代化工的排污与机械轰鸣,只有山林的静谧与山风的飘拂,与偶尔传来的诵经梵音。

回到山寨中,离牟罗书院不远处有一口古水井,名灰山井(辉山井)。今天的辉山镇由此而得名。该井最早又叫将军井,传说孔明在山寨扎营盘,水枯时曾储存过赵云的盔甲。神奇的是从此水井再没有枯竭过,邻近村民一直在此井取水饮用。古井呈圆形,用青条石砌成。井口用青石抠中空拼接,高出井台平面,水井口直径约有三尺,高出平面的青石井台,时光荏苒,至今残留斑斑印痕与悠悠古韵。正是这口布满传说的老井,见证了牟罗寨千百年来扑朔迷离的沧桑历史。

我们再次来到古井旁的农户家,继续追寻古井的千年之谜。借用农妇家的水瓢,俯身去舀古井之水品饮,水尤甘甜清淳,沁人心脾。不经意间,大禹兄的手机不慎掉入井水中,一阵叹息后,亦如蜀国赵子龙的盔甲藏于井底一样,平添一段寻古探幽的花絮。

晌午时分,水井旁的农家女主人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。主人家里看上去殷实富庶,待客热情周到。杀鸡煮豆,忙乎了一阵子。当家男子为一健壮中年人,土鸡烧芋儿的拿手佳肴吃得满嘴喷香,古井之水磨制的山寨豆花,再配上山椒蘸水,辣乎乎香喷喷吃得不亦乐乎。我们一边品饮着梅子酒,一边聆听男主人讲述牟罗寨的古老传说,悉心体味牟罗寨村民独特的民风习俗……

告别牟罗寨,回归路上我百感交集,陷入长久的遐思:牟罗寨风光天然自成,历史厚重而又充满传奇,村民淳厚朴实。当下,甭管山寨是叫孔明寨还是叫牟罗寨,总之是一个山势险峻,独立于尘世的古老山寨。也许,百年以后或千年之远,这里已经不叫牟罗寨了,或许又改名叫“陶令寨”、“香格里拉寨”或更为奇妙的山寨名,但真正能值得我深刻记忆的,一定是山寨上那安静祥和,自给自足,没有纷争,神奇幽远而又拥有无与伦比的原始美与天然纯真的生活状态,一定是山寨独立于尘世的善良淳朴的民情风俗,以及村民津津乐道的美丽传说……


 
分享到:
  次